各位學界先進:
2017年音樂的傳統與未來研討會已完成論文審查程序,一共有30篇論文通過審查,此次研討會將由南華大學主辦,2017年11月17、18日於 嘉義佛光山嘉義會館(嘉義市博愛路二段241號)舉行,相關議程預計九月底之前公告,歡迎各位蒞臨指導。
單篇論文:
| 論文題目 |
作者 |
| "Decolorizing" popular music: Colonial vestige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colonial Korea |
Fumitaka Yamauchi 山內文登 |
| 如何「磨損」樂曲:從漢娜.萊莎的弦樂四重奏《磨損》看新世紀音樂 中的「二元對立」 |
王依園 |
| 韓國『長短』與『長短點』初探──以四物遊戲為例 |
王泯淳 |
| 鐘聲若響:屏東萬金聖母宗座聖殿文化及公共慶典族裔音景型塑
|
王奕翔 |
| 日治時期臺灣古倫美亞唱片流行歌的萌芽和發展:從錄音角度切入的 觀察 |
王櫻芬 |
|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新”花儿音乐
|
刘丹宁 |
| 數位科技於奧地利聖·弗洛里安修道院音樂手稿研究之應用 |
何家欣 |
| 劇樂的美學與實踐:以奇麥雅(Wilhelm Killmayer)為克羅岱爾(Paul Claudel)的「緞子鞋」("Le soulier de satin",德: "der seidene Schuh")所譜的 劇樂為例 |
吳宜盈 |
| 理論的聆聽與發展實踐: 格奧吉亞底斯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空節拍」概念 |
沈雕龍 |
| 誰說《陽關》一定「三疊」──從古琴音樂的結構中重新探索《陽關》疊法的概念與研究方向 |
林世加 |
| 從沙漠到綠洲:公共機關藝文展演之觀察-以臺中市音樂展演活動為例 |
林佳慧 |
| 兩岸北管樂社的音樂樣態比較:從泉港北管的田野調查記錄談起
|
林雅琇 |
| 展演圖像化記譜:解構琴曲《流水》演奏中的「七十二滾拂」
|
洪嘉吟 |
| 省思災難的音樂美學──以三善晃晚期交響作品《夏之散亂》與《焉歌‧波摘》為例 |
連憲升 |
| 動靜琴畫:理解古中國文人琴樂語義
|
郭羿君 |
| 從庫朗舞曲(courante)的多重面貌來看音樂風格的地域性差異 |
陳君豪 |
| 橄欖園之讚美聲:教會音樂研究,以臺中客西馬尼(εθσημανι)行道會為例 |
陳怡君 |
| 後浪漫時期分節歌之變形手法:以布拉姆斯之後期藝術歌曲為例
|
游詠晴 |
| 韓國傳統音樂伽耶琴散調節奏與旋律分析,探討 metrical ambiguity 特性 |
馮天彥 |
| 「國學」脈絡下的中國音樂史研究──以孔德《外族音樂流傳中國史》為例 |
黃于真 |
| 北管聯套牌子〈鬥鵪鶉〉與〈大報〉之研究
|
楊晨琦 |
| 記錄歷史或遺忘歷史:以一九六零和一九七零年代發行之藏傳佛教音樂 和西藏民間音樂唱片為例 |
劉延芳 |
| 佩爾特的「鐘聲風格」在合唱音樂的實踐,以《信經》及《頌歌》為例 |
劉馬利 |
| 傳統的越界與現代性想像:從廟會陣頭中的北管流行曲調談起
|
潘汝端 |
| 台灣女性音樂家的形象與處境
|
潘莉敏 |
| 從日治時期廣播節目「子供の時間」看日本「唱歌」與「童謠」在臺灣之發展情形 |
鍾愛 |
| 論武俠電影中敘事部分 (the narrative) 與奇觀部分 (the spectacle) 的連結與整合:以李安《臥武藏龍》為例 |
蘇妍穎 |
小組論文:
| 音樂的多重(去)領域化:認同、感知與文化識別
|
| 單篇論文題目 |
作者 |
| 形構觀光「異域」:龍岡米干節的歌舞展演與邊區文化想像
|
呂心純 |
| 領域化的觀光夜市音景:「陸客」與身體感知噪音的多重邊界
|
陳懷萱 |
| 在地聲景與文化識別-談相褒歌於台灣民歌的意義與價值 |
蔡佳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