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2018 年音樂的傳統與未來年度研討會論文錄取名單

各位學界先進:

2018年音樂的傳統與未來研討會已完成論文審查程序,一共有18篇單篇論文、2組小組共6篇論文,合計24篇論文通過審查。此次研討會將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辦,2018年11月9、10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行,相關議程將再行公告,歡迎各位蒞臨指導。

以下為論文錄取名單(依筆畫排序)。

單篇論文:

 
發表人 論文題目
王依園 〈梁雷《瀟湘的回憶》中的「鬼現象」〉
何家欣 〈奧地利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對唱聖歌集之探究〉
李翔齡 〈胡金銓電影中的京劇鑼鼓點運用──以〈怒〉為主要探討〉
沈雕龍 〈去德意志、去帝國、去莫札特:Siegfried Goslich的兩本《德語浪漫歌劇》(1937/1975)的比較〉
林雅琇 〈傳統音樂視域中的絲竹樂隊互文性探討:以北管絃譜與十三音為例〉
洪玥錚 〈喬治•李蓋蒂的「模糊」意象呈現: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後的三個幻想〉
徐承任 "The Emergence of Musical Women in Colonial Korea: Focused on Women Musicians' Magazine Articles"
張海欣 "The Local 'Play' of the Chinese Qin Practice and Global Ethnomusicological Theory"
莊子瑩 〈聆聽行為與音聲重塑主體之機制:以一戰紀念音樂作品〈輓歌〉建構的時間經驗為例〉
許書維 〈時代曲在臺灣的經典化──以廣播節目《歌壇春秋》為例〉
黃若瑤 〈唱出誰的聲音?──臺灣重金屬音樂的認同建構〉
楊小華 〈漢斯曾德(Hans Zender)的互文理論與實踐──以《舒伯特冬之旅》為例〉
楊雅芸 〈一九五〇和六〇年代約翰.凱吉在日本的接受史〉
葛飛 "Black Music in Taipei's Queer Spaces"
廖聖捷 〈「如何華樂?怎樣馬來?」——「居鑾中華中學華樂團」交織擺盪的「華性」與「馬來性」〉
劉馬利 〈佩爾特同一作品多種版本比較性研究──以《詩篇137篇──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為例〉
戴尹宣 〈酷異無罪、韓飯有理:當代韓國流行音樂中的酷兒想像,以女子偶像團體f(x)成員Amber為例〉
魏心怡 〈原音重現的歷時性書寫:邵族「儀式性」與「非儀式性」杵樂再聆聽〉


小組論文:

小組題目 音樂文獻的「存在」與「所在」──「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與「RISM華語區工作小組」的理念及建置
黃均人 〈「存在」與「所在」:論音樂檔案工作的基礎建設〉
曾子嘉 〈從RISM探討華人音樂作品的著錄規範與譯名統整──RISM華語區工作小組的解決方針〉
黃于真 〈以人物為經緯,構織一張台灣音樂歷史的網──「台灣音樂群像資料庫」的建置與展望〉
 
小組題目 時間性分析之進行方法及其應用可能性
王育雯 〈時間性分析應用於樂曲及錄音的進行與比較方式一個方法論芻議〉
馮天彥 〈由時間性觀點重探柴可夫斯基管弦樂作品素材反覆與變化發展〉
許汀昀、王育雯 〈流行歌時間性與歌手背景之關係當代華語創作型男歌手抒情風之愛情主題歌曲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