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臺灣音樂學論壇」論文錄取名單及題目公告如下:
(按姓氏筆畫排列)
姓名 | 題目 |
---|---|
王育雯 | 音樂時間性分析:進行方法與詮釋可能性 |
朴炫惟 | Singing 'Our' Own Songs: Influence of Campus Folk Songs on Later 'Taiwan Consciousness' in Popular Music |
江玉玲 | 國際聖詩學會議一紀年(2003-2015)議題暨普世聖詩使用分析 |
何家欣 | 奧地利福勞修道院對唱聖歌集之探究 |
吳宜盈 | 經典(canon)與禁演:論前東德反形式主義(Formalism)活動的音樂檢查制度 |
李明晏 | 政治對音樂之影響:以中國毛澤東執政時期( 1949- 1976)的民族管弦樂作品發展變遷為例 |
李惠平 | 東南亞作曲家與近代亞洲作曲家的二元論述─以José Maceda (1917-2004)為例 |
李菁文 | 戰後福音音樂在原住民文化的發展 |
沈冬 | 周藍萍與五0年代臺灣電影 |
沈雕龍 | 解開「絕對」,釋放一個被忽視的十九世紀初「真正的浪漫歌劇」想像 |
金立群 | 自然與自覺的音樂史家:從席勒文化哲學論兩德期間的音樂史學 |
張倢 | 唱者有心,聽者無意?日治時期國策電影「大陸三部曲」中歌曲的政治利用與「旋律化力量」 |
莊佳榛 | 音樂與政治-1936年~1974年政府政策對五洲園布袋戲音樂的影響 |
陳玟秀 | “神無能為力啊!”─探討荀貝格歌劇《摩西與亞倫》中的信心議題 |
陳峙維 | 從臺語流行歌曲〈三聲無奈〉談音樂工業中唱片與廣電的傳播力量 |
陳聖元 | 跨文化接觸──南非自由省中華絲竹管弦樂團的音樂混雜現象 |
曾筱甯 | 花落花開中山堂:一個戰後臺北音樂場館的研究 |
程明 | 試論唱片聆賞的補償行為與康德美學的自在遊戲 |
黃于真 | 從進化論與進化史觀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史的批判與建構 |
黃翎 | 借來的地方、借來的聲音:聆聽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中香港「夢」的寓意 |
楊建章 | 時間中的音樂與國家-論二戰期間日本的音樂新古典主義 |
蔡永凱 | 理查‧史特勞斯之「樂團藝術歌曲」樂類意識 |
蔡燦煌 | (應用)民族音樂學家的社會責任:必要擔當或時勢所趨? |
嚴若慈 | 電影《賽德克.巴萊》:凝視影音關係、聆聽古調意涵 |
Thomas Irvine | Burney's China |